爱游戏官网入口

11年新华社记者用影像见证“天梯少年”长大成人

来源:爱游戏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04-01 21:05:10

  • 产品概述

  2023年春节前,我又一次来到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山区蹲点采访,这是我11年来的第三次在这里过年。采写了《11年过去了,那些爬悬崖天梯上学的孩子们长大了》《大石山区“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长记》《回家,千山万弄里的牵挂》等一系列稿件,这是我十数年持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广西大石山区一大批小学生命运的变化,生动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巨大成就。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山区,峰丛耸立,山高路陡。长期以来,这片大山将人们紧紧围困在这里,高山沟壑不仅阻碍了发展的脚步,也阻碍了孩子们的读书追梦之路。这里交通不便、缺水少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曾到此考察,认为这里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从2012年起,我坚持在这里跟踪采访一大批爬悬崖“天梯”上学的孩子。我攀爬了数十个瑶寨的上百条山路,深入校园、家庭、田野等,系统性地记录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环境,共拍摄了十多万张照片和大量的视频素材,并不间断采写了大量稿件,作品从少年的成长故事、追梦历程和命运变迁,多角度展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仅是改变基础设施、产业、教育,更是给孩子们追逐梦想的舞台和成长的力量。

  多年来,我们大家常常结伴下乡采访,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已经很熟悉。但如今,大山里的路网建设逐渐完备,村屯公路纵横交错,我们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会迷路。

  哲哥说,几个月不来,这个路口有可能就多了一栋民居楼,那个山坳又多了一条公路。

  而11年前的7月份,我们驾车三个半小时从县城到学校。当时,乡道到学校的水泥路是弄勇村唯一的一条公路,其余20多个瑶寨都尚未通公路。

  在烈日下,我们爬两个小时山路,拍摄孩子们爬悬崖回家。一路要攀爬、又要拍摄,十分紧张。在悬崖上休息时,全身衣服已经湿透,手脚不停颤抖。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强烈的想法:以后再也不想爬这样的山路了。

  2015年,我在弄勇村过春节。因为山里缺水,我从县城带了一大桶水,用来洗脸刷牙,晚上就睡在车上。

  2023年春节,蒙萱任和蒙萱汰热情邀请我到他家住。他们说,现在家里建起了三层小楼,还有大水柜,很方便。

  蒙萱汰说,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搬进了新宿舍楼,还备有席子、棉被、饭盒等,我们寄宿生都不用带生活用具去学校了。

  读技校、读大学、工作,甚至有的已经成家,当年攀天梯、爬悬崖、挤大通铺的孩子们,都已经成长起来了。

  2023年春节,是我第三次在弄勇村过年,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拍摄很多很多的照片,更多的是静静地聆听和感受。

  长期的跟踪记录,是艰辛、困苦、波折、迷茫,是喜悦、收获、顺遂、希望,都是成长的一种体验。

  2012年7月,我第一次来到这里采访时,被孩子们翻山越岭的上学场景震撼:攀天梯,爬悬崖,布满荆棘和艰险。随着采访的不断展开,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都处在极度的贫困之中。当时,这里是广西大石山区有代表性的贫困角落,也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我决定在这里扎根,从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开始,“解剖麻雀”——校园建设、教师队伍、体育活动、人物命运、家庭情况、村庄变迁等。

  左图为2012年9月3日,7岁的蓝天德攀爬“天梯”去学校。右图为2023年1月2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18岁的蓝天德回家过年。即将技校毕业的蓝天德计划继续读大专,一直读到本科(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一个选题就是一条枝干,一张照片、一段文字就是一片叶子,每一个喜怒哀乐的瞬间都是枝叶里的养分。我把在七百弄山区的蹲点报道比喻成在当地种下的一棵树。十多年来,山区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孩子们的点滴成长,都记录在我的镜头里。

  如2012年,我先后发表了《山区寄宿学生的求学路》《悬崖求学路》等反映弄勇村和弄雷村孩子们上学路难行的稿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推动了当地解决孩子们交通问题,如弄勇村在2015年就修通了一条到弄顶屯的水泥地;弄雷村则在孩子们上学必经的悬崖边上修建了护栏,并在几年后,将哈宝屯整体搬迁至公路旁。

  《火热的山区校园篮球赛》《篮球——山区师生爱篮球》《足球——山村孩子的“足球梦”》《山旮旯里的“体育梦”》《贫困山区小学生的体育课》《寒冬中的小球手》等,反映了山区学校的体育现状,引起了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放羊娃的苦乐暑假》《山弄孩子的暑假》《背上童年》《扶贫正在改变暑假生活》等,从日常生活反映大山里的别样童年,让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又不一样的山区儿童生活情况。

  《告别“大通铺”的弄勇小学》《为了山区寄宿孩子安睡——广西攻坚“大通铺”》,从住宿这一细节,反映了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对脱贫工作的努力。

  左图为2012年7月16日,10岁的蒙柔玉背着弟弟蒙宣朋去玩耍。右图为2023年1月20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21岁的蒙柔玉(左)和12岁的弟弟蒙宣朋在一起。已经从幼师毕业的蒙柔玉,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舞蹈,为自己儿时的歌舞梦继续努力

  此类全面立体系统反映孩子校园学习和课外生活的稿件还有很多。此外,我还通过拍摄采写大量反映当地生产生活、民俗文化、脱贫攻坚等方面的稿件,来展示山区的整体状况。如《弄勇村的晚会》《舌尖上的脱贫与振兴》《20个月,奔走5万公里,更换15个轮胎……与时间赛跑的极度贫困村》《山弄里的建筑变迁》《水的故事》《贫困山村弄勇的未来》《航拍广西大石山区扶贫路》等一批稿件,全景式展示大山世界的全貌,帮助外界更了解孩子们的生活。

  11年来,旧貌换新颜,大山的变化温暖着少年成长路。我在广西七百弄山区种下的第一棵树,也枝繁叶茂,逐渐开花结果。

  对于一个摄影记者来说,记录过程远比展示结果更加困难,记录变化远比记录瞬间更为复杂。我们应该有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数量,才能让作品更有深度和厚度,更有说服力。随着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今天大山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意味着昨天历史的消失,摄影记者的拍摄工作跟时间赛跑,思考和困惑、使命感和紧迫感,驱我前行。

  孩子们对我这个小时候陪着他们翻山越岭去上学、去放羊、去收玉米,一起挥洒汗水、携手一同成长的叔叔,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一年,我在学校里住了两个多月,天天都会收到孩子们送来的祝福小纸片,一共有上千张之多,而学校一共才200多个学生。最多的祝福语是“黄叔叔,祝您长命百岁!”

  2023年春节,我又一次在弄勇村度过。孩子们返乡过年时,很多人都会主动来告诉我他们现在的情况。当年这些翻山越岭上学的稚嫩懵懂少年,如今已迈向成熟坚强,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

  11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巨变,成为山里娃成长路上铭刻于心的记忆。我也把自己深深地扎进了大山,和大山里的人们融为一体,一起走在路上,一起见证成长。

  上图为2023年5月20日,蒙俐谷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高二年级教室里学习。蒙俐谷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下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7岁的蒙俐谷(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书(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从2012年9月发出第一条报道《山区寄宿学生的求学路》至今,“瑶山蹲点影像日记”系列报道已经持续了11年,发表图片上百组。

  多年来,我爬遍了周边十数个村寨的山路,在数十个学校奔走……报道覆盖区域从弄勇村辐射到周边两县的数十个村寨和学校,在社会上产生持久影响力。

  蹲点调研,在相对固定的范围中用慢慢增长的数量,使作品更有深度、厚度、说服力。根扎得有多深有多细,作品的生命就能延伸得多长、拓展得多宽。

...

分享到